热带气象学报  2020, Vol. 36 Issue (1): 108-11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11
0

引用本文  

外力·吾甫尔, 严佩文, 黄丹青. 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1): 108-11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11.
WUFUER Waili, YAN Pei-wen, HUANG Dan-qing. Features of the autumn non-rainfall frequency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associated ocea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1): 108-11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1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5071)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

黄丹青, 女, 江西省人,副教授, 主要从事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及模拟。E-mail: huangdq@nj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1-17
修订日期:2019-09-23
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
外力·吾甫尔 1, 严佩文 2, 黄丹青 3     
1. 阿克陶县气象局,新疆 克州 845550;
2. 绍兴市气象局,浙江 绍兴 312000;
3.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选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华南地区(共48个站)1960—2011年共5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解、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各个区域的无降水日数年均分布基本保持一致,但秋季的发生频次最多,且线性上升趋势最强。因此,侧重分析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数特征,EOF分解的主要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无降水日数呈现全区域一致变化,时间序列上包含年际和年代际变率。进一步寻找前期典型海区的影响,表明显著影响的海域为前期(7—8月)西北太平洋。该地区的海温将通过影响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和局地的下沉运动,不利于秋季降水的发生。
关键词华南地区    无降水日频数    海温    秋季    
FEATURES OF THE AUTUMN NON-RAINFALL FREQUENCY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ASSOCIATED OCEAN CONDITIONS
WUFUER Waili 1, YAN Pei-wen 2, HUANG Dan-qing 3     
1. Akto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Kezhou, Xinjiang 845550, China;
2. Shaox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Shaoxing 312000, China;
3.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station data over South China from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during 1960—2011, the features of non-rainfall days and possible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non-rainfall days over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autumn and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us, we focus on the frequency of non-rainfall days in autumn. Based on the EOF analysis,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frequency of non-rainfall days over south China in autumn shows a homogenous variatio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serials contain decad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We further discuss the possible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previous SS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arming over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previous July-August may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non-rainfall days, via the di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and local descending motion.
Key words: south China    frequency of non-rainfall    SST    autumn    
1 引言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的低纬度地区,濒临南海,受到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和中高纬度温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是气候资源优越的地区,也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1-4]。近年来,该地区连续发生了几次特大干旱事件,例如:1998、2004以及2005年多次出现干旱事件,这几次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均给华南地区人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10]。华南地区年降水较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另外由于受到强太阳辐射、高气温、强蒸发、强蒸腾等作用的影响,华南地区季节性、区域性干旱十分突出,华南地区是我国五大气象干旱中心之一[11-13]。每年秋季到初春为华南地区的非汛期,其降水量不到年降水量三分之一。而有研究表明,华南地区非汛期发生的干旱事件频数明显多于汛期[14]。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季节比较华南地区干旱事件的差异。

影响我国华南地区干旱事件的因子有很多,其中海温的异常是华南地区干旱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陆丹[5]研究发现,1997—1998年强的El Niño事件是造成1998年秋—1999年春华南持续性干旱的主要成因;Zhang等[15]指出,当出现El Niño事件会使得中国南方秋季易偏旱,而出现La Niña事件会使得我国南方秋季雨水偏多;吕炯[16]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汛期前期冬季西北太平洋黑潮区域的海温异常与我国汛期的干旱事件有着明显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海温的异常会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我国的干旱事件,陈烈庭[17-18]的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伴随其变化的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旱涝有重要的影响。曾刚等[19]的研究表明,华南秋季干旱的变化与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有密切联系,并且印度洋海温的变化通过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以及华南地区的区域垂直环流进而影响其秋季干旱事件。因此,干旱前期海温异常可能与华南地区的干旱事件存在一定的联系,有必要深入探讨。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的干旱特征,选取合适的干旱指标尤为重要。以往对于干旱事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降水强度上,对降水频数的关注较少[3, 20-24]。而张强等[25]指出气候干旱是由于某一区域长时间没有降水事件的发生而导致该区域降水与蒸发不平衡使水分异常短缺的迹象。因此,干旱事件通常伴随着连续性的降水偏少,这与无降水日(微量降水日)频数密切相关[26-27]。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无降水日数分析华南地区干旱事件的季节差异,并探寻其与海温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华南地区干旱事件的可能机理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用中国气象局的华南地区(共48个站)1960—2011年共52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来自于网站http://data.cma.cn/site/index.html,华南地区站点分布见图 1

图 1 所用资料的站点分布

本文定义日降水量 < 1 mm为无降水日,选取无降水日的频数作为分析对象。选取NCE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为2.5 °×2.5 °,选用要素为海平面气压、经纬向风、垂直速度等[28]。同时选取Hadley中心的逐月海温资料,空间分辨率为1 °×1 °[29]

本文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正交经验分解(EOF)分析、回归分析等。

3 无降水日的季节差异 3.1 气候态

图 2(见下页)为华南地区1960—2011年全年和各个季节年均无降水日数分布。从全年平均来看(图 2a),在华南地区各个区域的无降水日数空间分布基本上保持一致。进一步对华南地区春季(图 2b)、夏季(图 2c)、秋季(图 2d)和冬季(图 2e)年均无降水日数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春季广东省肇庆市附近年均无降水日数值偏低,而广东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年均无降水日数值相对较高。夏季在华南的西北部年均无降水日数较高,而且中心位于云浮市,在华南地区东南部年均无降水日数值较低。这与春季的年均无降水日数分布几乎相反。秋季,华南地区年均无降水日数均在23天以上,并且比全年年均无降水日数要高。冬季年均无降水日数的空间形式与春季的空间形式类似,但是日数明显高于春季。比较四季的结果发现,秋、冬季华南地区年均无降水日数明显比其他季节多,尤其是秋季。

图 2 1960-2011年华南地区年均无降水日数分布 单位:日数。  a.全年;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e.冬季。
3.2 线性趋势

图 3(见P111)表示在1960—2011年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的趋势分布。全年的无降水日数趋势分布表明(图 3a),华南西部地区较为明显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也较多,其他区域无降水日数的趋势分布基本上相似。春季华南中部为增长趋势中心,且全区域趋势保持一致(图 3b)。夏季,华南东北部与华南西南部、海南东部地区无降水日数有相反的趋势分布(图 3c)。秋季,华南地区全区无降水日数趋势分布最明显,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最多(图 3d)。冬季,华南西南部无降水日数出现负趋势中心,其他区域频数表现为正趋势(图 3e)。总的来说,全年和秋季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较为显著,且以秋季最为明显,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个数较多。基于以上的分析,华南地区秋季的无降水日年均数较多,而且对全年的线性趋势贡献较大,因此,本文侧重讨论华南地区秋季的无降水日数的时空特征。

图 3图 2, 但为线性趋势的分布(单位:日/年) 图中黑点为阴影区通过0.1显著性水平检验的站点。
4 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的时空异常及其与海温的联系 4.1 时空异常特征

利用EOF方法分析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的主要时空变异模态。前两个模态的方差贡献分别为44%和23%,累积达到67%。图 4给出了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曲线,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的前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差异体现在变化大值中心的不同。对应第一模态(图 4a),大值中心主要位于广西东部地区及广东西南部地区,而第二模态的大值中心位于福建南部(图 4b)。对应的时间序列包含了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基于EOF分解的第一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较大,并且空间分布呈现全场一致型,所以进一步给出标准化的华南地区区域平均秋季无降水日数,结果表明该序列表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率(约占25.3%的贡献),并包含明显的上升趋势(约占20.7%的贡献)(图 5)。因此,以下则利用标准化的区域平均秋季无降水日数的逐年演变序列进一步探讨影响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产生的可能因子。

图 4 1960-2011年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的时空异常模态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a.第1特征向量空间分布; b.第1主分量; c.第2特征向量空间分布; d.第2主分量。
图 5 标准化的华南地区区域平均的秋季无降水日数的逐年演变
4.2 秋季无降水日数与海温的联系

根据引言中对影响因子的回顾,本文主要侧重分析海温的影响。首先,利用标准化的区域平均秋季无降水日序列与前期(7—8月)的海温进行回归分析(图 6)。

图 6 区域平均的秋季无降水日数序列与前期海温的回归分布(单位:℃) 阴影区为通过0.1显著性水平检验。
a.7月; b.8月。线框标注的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区, 即SSTI指数定义区域。

图 6a给出了标准化的区域平均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回归的7月全球海温,在西北太平洋出现了显著的暖海温异常,这个显著的暖海温异常信号也同时出现在标准化的区域平均的华南秋季无降水日数回归的8月西北太平洋海域(图 6b)。这表明该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信号从7月一直持续到8月。同时,我们也回溯海温异常到前年的1月,结果表明,在7月之前的海温关键区都比较零散(图略)。

为了更好地分析7—8月西北太平洋关键暖海温异常对于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数的影响,对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海温指数进行了定义。选取前期(7—8月)西北太平洋地区(120 °E~160 °W,0~30 °N)区域平均的海温来表征关键海温异常信号,并将该指数定义为SSTI指数。分别从水汽输送和局地垂直环流进一步探讨该区域海温异常影响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的可能原因。

图 7给出了SSTI指数回归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分布,华南地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为正值,则意味着以水汽辐散为主,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对应华南地区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是被显著的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占据,则意味着该地区以水汽辐合为主,有利于降水。从水汽通量的矢量分布来看(图略),西北太平洋地区被显著的气旋型环流异常占据,对应降水的增加。同时,也可以发现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水汽来源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图 8给出了SSTI指数回归的110~122 °E平均的局地垂直速度,在华南地区附近(20~30 °N)有较明显的下沉运动,也不利于秋季降水的产生。

图 7 SSTI回归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单位:kg/(m-2·s) 阴影区为通过0.1显著性水平检验。线框标注的是华南地区。
图 8图 7, 但为110-122 °E平均的垂直速度 单位: 10-2 Pa/s。
5 结论

本文针对华南地区的无降水日频数特征展开分析,着重探讨了秋季无降水日数演变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

(1)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年平均空间分布基本上保持一致。秋季,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年均在23天以上,并且比全年均值要高。冬季的无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春季的空间分布类似,但是频数明显高于春季。比较四季的结果表明,秋、冬季华南地区连续无降水日数明显比其他季节多,尤其是秋季。

(2)从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的趋势分布来看,全年和秋季华南地区无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较为显著,且秋季最为明显。基于上述分析,突出了研究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侧重在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数,EOF分解的方法揭示其时空变异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场一致变化,差异体现在变化大值中心的不同。对应的时间序列包含年际和年代际变率。标准化的区域平均的秋季无降水日数逐年演变也验证了EOF的结果。

(3)从前期海温异常来看,与前期(7—8月)华南地区秋季无降水日数显著相关的关键海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基于关键区海温序列回归的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分布来看,华南地区的水汽通量散度以水汽辐散为主。同时,从回归的经向平均的局地垂直速度可以看出,在华南地区附近有较明显的下沉运动,这都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同时,我们诊断出的前期海温异常影响后期的环流和降水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因为海温异常会激发气旋(或反气旋性)的环流,进而影响同期的降水。同时,降水的发生会抑制向下的太阳辐射的进入,从而进一步影响后期的海温异常状况[30]。此外,全文都是基于诊断分析的结果,还有必要利用数值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唐东升, 王建德. 夏季华南降水与水汽输送气流及大气加热场的关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 17(2): 339-344.
[2]
ZHU J, HUANG D Q, HUANG Y., et al. Recent heterogeneous warming and the associate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J]. Theor Appl Climatol, 2016, 123: 619-627.
[3]
HUANG D Q, ZHU J, ZHANG Y C,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jet and polar front jet on the frequency of spring persistent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in 1997-2011[J]. J Climate, 2015, 28(15): 6 054-6 066.
[4]
ZHU J, HUANG D Q, ZHOU P, et al. Simulating the response of non-uniformity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ver China to CO2 increasing by MIROC_Hires model[J]. J Trop Meteorol, 2013, 19(4): 331-339.
[5]
陆丹. 1998年秋到1999年春华南特大干旱气候成因[J]. 气象学报, 2001, 27(1): 49-53.
[6]
张敏, 黄丹青, 严佩文. 夏季副热带行星波动振幅变化与我国极端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5): 716-727.
[7]
HUANG D Q, YAN P W, XIAO X R, et al. The tri-pole relation among daily mean temperature, atmospheric mois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ver China[J]. Glob Planet Change, 2019, 179: 1-9. DOI:10.1016/j.gloplacha.2019.04.016
[8]
赵运峰, 赵见海, 陈秀清. 2004年广西秋旱的气候特征[J]. 广西气象, 2004, 26(1): 28-30.
[9]
简茂球, 乔云亭. 华南秋旱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 大气科学, 2012, 36(1): 204-214.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2.01.16
[10]
简茂球, 秦晓昊, 乔云亭. 华南秋季大尺度大气水汽汇时空演变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25(6): 22-27. DOI:10.3969/j.issn.1009-5470.2006.06.004
[11]
张书余. 干旱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1-292.
[12]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干旱图集(1956-2009年)[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1-117.
[13]
中国气象局.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1-110.
[14]
安东升, 窦美安. 华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16: 130-135.
[15]
ZHANG W, JIN F F, LI J., et al. Contrasting impacts of two-type El Nino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boreal autumn[J]. J Meteor Soc Japan, 2011, 89(5): 563-569.
[16]
吕炯. 海水温度与水旱问题[J]. 气象学报, 1950, 21(z1): 1-16.
[17]
陈烈庭. 东太平洋赤道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J]. 大气科学, 1977, 1(1): 1-12.
[18]
陈烈庭. 北太平洋副高与赤道东部海温的相互作用[J]. 大气科学, 1982, 6(2): 148-156. DOI:10.3878/j.issn.1006-9895.1982.02.05
[19]
曾刚, 高琳慧. 华南秋季干旱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热带印度洋热含量的关系[J]. 大气科学学报, 2017, 40(5): 596-608.
[20]
许金萍, 王文, 蔡晓军, 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冬春连旱及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环流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 992-999.
[21]
王华, 唐力生, 陈慧华,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生产季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4): 570-576.
[22]
方浩, 乔云亭.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4): 517-527.
[23]
冯文, 周玲丽, 肖潺, 等. 海南岛秋汛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4): 533-545.
[24]
朱坚, 杨涛, 黄丹青, 等. 基于WRF-NoahLSM耦合模型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土壤旱情评估[J]. 水电能源科学, 2014, 32(10): 10-13.
[25]
张强, 邹旭恺, 肖风劲, 等.气象干旱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Z].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GB/T 20481-2006.
[26]
黄丹青, 严佩文, 刘高平, 等. 暖季极端降水与温度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7, 22(5): 623-632. DOI:10.3878/j.issn.1006-9585.2017.17009
[27]
严佩文, 黄丹青. 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特征及其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5): 741-749.
[28]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 77(3): 437-471. DOI:10.1175/1520-0477(1996)077<0437:TNYRP>2.0.CO;2
[29]
RAYNER N A, HORTON E B, FOLLAND C K, et al.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J]. J Geophys Res, 2003, 108, 4407. DOI:10.1029/2002JD002670
[30]
ZHU J, HUANG D Q, ZHANG Y C. Decadal changes of Meiyu rainfall around 1991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wo types of ENSO[J]. J Geophys Res Atmos, 2013, 118: 9766-9777. DOI:10.1002/jgrd.50779